
活動剪影
活動看板



第85次懇親演講會
本會112年5月23日第85次懇親演講會邀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副代表服部崇先生以「日本的貿易政策與日台產業合作」為題發表演講。服部副代表曾任職於「經濟產業省」通商政策局、內閣官房、產業技術環境局,也曾派駐新加坡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事務局。過去曾多次參與重要國際經貿政策協議、交涉工作(包含WTO、G7等架構),在日本與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相關經歷非常豐富。本次榮幸邀請到服部崇副代表演講談日本通商政策的形成過程,以及今後台日產業合作推動機會等寶貴見解。
首先,服部崇副代表依據時間軸,向各位說明了日本通商政策發展的背景。1970~1980年代,日本處於尋求日美貿易摩擦、自主出口限制等解決方案的階段。例如:1989年開始的「日美構造協議」。1990年代開始,規範體制架構之下的國際通商組織之建立日益蓬勃發展,對於現今全球貿易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在這過程中,當時任職於日本通商產業省(經濟產業省前身)的服部先生參與了烏拉圭回合、WTO、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促成工作。此外,服部先生也提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趣事,在準備1991年首爾APEC會議期間,有提出讓台灣加入APEC的議題,為此,服部先生準備了許多資料提供給當時的課長,沒想到最後這些資料有效的被採用,也促成台灣加入APEC。對此,他表示感到非常驕傲且榮幸,在人生經驗中能夠擁有這樣的工作過程。
2000年代開始,日本的通商政策出現了不同的變化。服部崇副代表表示2000年代的日本通商政策大致可分為3個進展過程,(1)全球性的經濟貿易合作(2)區域性的經濟貿易合作(3)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除全球性的經濟貿易組織外,區域性的經濟貿易組織逐漸受到重視。是否要加入FTA、EPA等區域性經濟貿易組織,在日本內部也針對這個議題進行多次討論,提出了許多對於未來發展的思考方向。在這時期的工作經驗中,服部先生表示非常開心自己能夠親身投入參與並見證到日本通商政策由全球性轉向區域性經濟貿易合作發展的推動過程。此外,服部先生也提及到,在這個國際性通商體制、機制啟動的狀態下,2001年台灣正式加入WTO,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標竿。
2010年,APEC領袖會議舉行。當時正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事務局工作的服部先生,也參與了許多亞洲太平洋自由貿易區(FTAAP)與其後產生的區域性經濟貿易合作體制相關討論工作。2010年代,日本通商政策步入了新的階段, Mega FTAs、EPA等日本與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協定更加具體的推動。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日本-歐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日美貿易協定等具有代表性意義之全球性、區域性、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協定。一般來說,我們可能會認為這些國際經貿協定的簽訂,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關稅。對此,服部先生表示,除了降低關稅,其背後更重要的目的,在於促成有利於國際經濟相互貿易往來的條件。
進入2020年代,因應美中貿易對抗、新冠疫情、烏俄戰爭等情勢的出現,日本在通商政策的制定上,產生了新的思維,開始關注供應鏈強化、人權、經濟安全保障等議題。再者,數位化發展、碳中和推動、「印度洋—太平洋」戰略也是影響現今世界經貿發展眾所矚目的重大議題。另一方面,服部副代表也提到,其任職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事務局之時,APEC的願景目標已經規劃到2040年,具體來說,包含數位化、碳中和、亞洲區域經貿更加順暢推動等項目。
最後,關於台日產業合作推動,服部副代表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先引用了2020年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與日本JETRO會議資料說明日本和台灣企業的優勢。日本企業擁有先端技術與品牌力,台灣企業則擁有經營力與國際化。若兩者合作,除了能夠提升產品價格的競爭力,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還能夠善用台灣企業網絡擴大消費市場。另外,根據2022年JETRO對日本海外投資企業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依產品屬性Product、Price、Place來分析日本企業的優勢與劣勢,日本在Product(產品性能、品質、售後服務等方面)表現較佳,但在Price(價格、促銷方式等)和Place(流通)方面表現較弱。2014年,日本安倍晉三總理和印度總理莫迪締結「日印投資促進夥伴關係」,日本開始在印度國內大量打造利於加速經濟發展的工業園區,也對印度政府提出了許多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議。因此,服部副代表認為,若台灣企業有機會與日本企業在這樣大規模的工業園區展開合作,應該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本次活動共邀集本會會員及台北市日本工商會理監事及會員等近70位台日各界先進參加,討論熱烈,圓滿成功。